財信金控2025湖南省足球聯賽(“湘超”聯賽)點燃戰火,遠在深圳的湖南人坐不住了。一支由在深湖南人自發組建的“湖南人隊”正式集結,高調申請參賽,喊出“為1300萬大灣區湖南人而戰”的熱血口號。
這支充滿情懷的民間“省會隊”,雖尚未得到聯賽組委會的最終“官宣”,卻已收獲全網力挺。
他們為何執著地跨省參賽?
“深圳是湖南的‘第二省會’”,這一說法流傳已久。雖然這只是網友們的調侃,卻有著諸多現實依據。
從人口數據來看,2024年末,深圳常住人口約為1798.95萬人,其中有約500萬湖南人。這意味著,差不多每4個深圳人里,就有一個來自湖南。
另據深圳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2020年發布的數據,在深圳繳存公積金的人中,廣東人占比28.4%,湖南人以13.79%的占比緊隨其后,排名第二。
這些數據直觀反映出湖南人在深圳龐大的群體基礎。
在深圳的大街小巷,湖南元素也隨處可見。
2023年,深圳市烹飪協會湘菜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,深圳湘菜門店數量超7000家,不僅超過了川菜館和粵菜館,更是湖南之外湘菜館數量最多的城市。
湘菜。圖源 農耕記
走在深圳街頭,還時常能聽到“呷飯”“何解”等“塑料普通話”,湖南塑普甚至被戲稱為“深圳第二官方語言”。
湘味與湘音,匯入深圳的市井煙火;湖南人的膽識與智慧,更在這片熱土上書寫著經濟傳奇。
據深圳市湖南商會統計,截至2024年底,湘籍會員企業超過1100家,其中上市企業11家,涵蓋了制造、電子、電池等多個領域。
“微信之父”張小龍、華大基因汪健、匯川技術朱興明、金蝶徐少春、朗科科技鄧國順等科技巨頭都是湖南人。
此次深圳“湖南人隊”申請“出戰”,正是濃厚鄉愁的集中爆發。
這縷鄉愁,是不遠萬里的抵達——居住在深圳的18歲少年堯磊,得知家鄉邵陽選拔球員時,毅然踏上回家鄉的征程。
這縷鄉愁,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碼——深圳邵陽人足球俱樂部教練劉志強那句“我們湖南人的成年禮,就是‘流放嶺南’”,看似自嘲,背后卻藏著深厚的故土情結。
這縷鄉愁,是賽場上跨越地域的呼應——衡陽球員隔空喊出“歡迎深圳兄弟來戰”,一句簡單的賽場邀約,道出了湖南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心心相印的默契與牽掛。
深湘兩地綿延不絕的人流、物流與資金流,共同印證了一個事實:深圳是湖南人用汗水筑就的“他鄉故鄉”,而湖南也正成為深圳輻射內地的“前沿腹地”。
有望催生哪些合作新機遇?
早在2020年,湖南就出臺了《湖南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方案(2020-2025年)》。
方案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對接大灣區,其中包括高效的交通通道、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、吸引大灣區游客、打造湘粵港高鐵經濟帶等。
2023年9月,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深圳主持召開湘商座談會,提出“更好推動湖南發展和湘商興業同頻共振”。這一倡議,進一步強化了湘商回歸的政策導向和情感號召。
圖片2023年9月23日,沈曉明在深圳主持召開湘商座談會。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俊 攝
在優良的營商環境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元合作平臺的共同推動下,湘商返湘投資創業蔚然成風。
2024年,全省湘商回歸新注冊企業達1670家,累計到位資金超過6000億元,成為拉動湖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。
一批來自深圳的龍頭企業,包括比亞迪、華為、騰訊、華大基因、欣旺達等,紛紛在湖南布局生產基地、創新研究院或區域總部。
其中,比亞迪長沙工廠已發展成為集團全國三大核心生產基地之一,顯著提升了湖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集群效應。
湖南與深圳的產業互補格局,正呈現出越來越清晰的雙贏圖景。
一方面,湖南雄厚的制造業基礎,為深圳企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產能支撐。
比如,比亞迪將新能源整車生產基地放在長沙,看中的不僅是湖南作為中部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,更有長株潭地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配套能力。
長沙比亞迪雨花基地焊裝工廠。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
另一方面,深圳的前沿技術創新成果亟需轉化空間,而湖南正在建設的4×4現代化產業體系,恰逢其時地為深圳的人工智能、數字經濟、生物醫藥等創新資源,提供理想的承接載體。
比如,華為在湖南布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,正是看中當地裝備制造、軌道交通等優勢產業對智能技術的巨大需求。
位于湖南湘江新區的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,是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核心載體。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鄒尚奇 攝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深圳“湖南人隊”請愿參與湘超聯賽,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。
正如網友所說:“足球會落地,鄉愁永遠飛揚?!?/p>
因為,足球雖不能直接生成GDP,但它所編織的情感紐帶與身份認同,具有無與倫比的情感凝聚力和文化穿透力。
當一顆球在綠茵場上劃出弧線,再與政策、經濟等硬性合作相互賦能,連接的將不僅是抽象的情感,更是一條從情感共鳴到產業共贏的合作通路。
盡管目前深圳“湖南人隊”仍處于“觀望”階段,但他們所傳遞的熱血與呼聲已清晰可聞。這種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,與政府推動、產業聯動形成多層次呼應,有望進一步拓展兩地在文體融合、科創協同、產業鏈互補等領域的合作深度。
未來,深湘之間不僅可以是生產線與研發中心的對接,還可以是更多基于人的聯結、文化的共鳴和價值的共創。而這,正是區域合作中最可持續、最富生機的新機遇。
來源:湘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