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嚴益唯
在西安舉行的U23亞洲杯預選賽D組前兩輪比賽中,中國隊先是以2比1險勝東帝汶,隨后又以10比0橫掃北馬里亞納群島。兩場比賽的結果反差巨大:首戰跌跌撞撞,次戰酣暢淋漓。人們自然將目光集中在第二場的絕對主角——王鈺棟,他替補登場后直接參與7個進球,幾乎以一己之力摧毀對手整個右側防區。然而,一場大勝并不能掩蓋所有問題,如果我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射到王鈺棟的耀眼表現,反而會忽視值得警惕的問題:這支球隊在賽前準備和認知環節仍有明顯短板。
險勝東帝汶:不是輕敵,而是準備方式出了問題
賽前,東帝汶被普遍視為“送分童子”。但比賽中,中國隊很快發現情況并不如預期。賽后,隊長劉浩帆直言,教練其實已經提醒過對手的能力,“可能就是我們隊員還是有點掉以輕心了?!?/p>
他進一步解釋,中國隊員在比賽開始前“就把對方想得太簡單了”。
可見,教練組并沒有輕敵,賽前已經提醒過對方的特點,但教練的提醒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。這是因為,教練的提醒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。比如,對東帝汶21號隊長的技術特征,顯然我們賽前了解不多;球員們只能在比賽過程中一點點“感受”對手的能力。正如劉浩帆所說,對手“看上去能力一般,但實際上腳下都能踢”。這種賽前信息缺口,直接導致了場上的急躁與低效。
對照日本:賽前信息化準備的價值
一年前,中國隊在世預賽18強賽首輪客場對陣日本。盡管日本整體實力占優,但日本隊長遠藤航在賽前接受采訪時就表示,他們已經注意到“中國隊在定位球進攻方面有一定威脅”。他所說的,正是36強賽中國客戰韓國時蔣圣龍利用任意球機會,那次極具威脅的六碼線頭球攻門。
為什么日本球員能在賽前就捕捉到這種細節?答案在于他們的準備方式。日本足協前技術委員會主席反町康治在《技術之家》一文中透露,日本隊會將經過加工的數據,直接推送到球員的設備上。球員只需要點開,就能清楚看到自己可能面對的對手習慣動作和關鍵能力。這樣一來,教練不必在準備會上反復強調“要注意這個對手的某個地方”,確保賽前的技術準備細致而高效。
這種信息化手段,讓日本隊即便面對比自己弱的對手,也能保持足夠的重視和準確認知。而中國隊的現實則是:教練組有準備,但傳遞方式依舊停留在“口頭提醒”,球員在賽前并未建立清晰的對手畫像。
第二場大勝:王鈺棟不能掩蓋的問題
次輪對陣北馬里亞納群島,中國隊在王鈺棟的帶領下迎來大爆發。替補登場的他貢獻2球4助攻,此外他的一次被擋的射門則直接導致李新翔的進球。這場大勝大大彌補了首輪小勝的遺憾,出線形勢變得主動。
但我們也必須看到,上半場中國隊在急于求成時依舊浪費了大量機會,說明心態和執行層面的問題仍然存在。如果第一場的尷尬尚可歸結為對對手了解不夠,那么第二場的前45分鐘則表明,這支球隊在準備、應變和執行上的功底依然不足。
不能只有王鈺棟:技術支持的重要性
依賴個別球員的爆發并非長久之計。王鈺棟的閃耀當然令人欣喜,但一旦對手重點盯防甚至限制他,中國隊還有多少B計劃?
足球是團隊運動,而現代足球更是信息驅動下的體系運動。東南亞球隊的進步速度正在加快:歸化球員、外籍教練、數據技術的普及,讓他們逐漸能夠踢出現代化的防守和進攻。中國足球若仍停留在憑經驗、憑直覺去認識對手的階段,很可能再次陷入“比賽中才知道對手不簡單”的被動。
真正的重視對手,不是喊口號,也不是臨場才反應過來,而是賽前就把對手的特點吃透,讓球員在踏上賽場之前心中有數。
總之,2比1險勝東帝汶和10比0狂勝北馬里亞納群島,折射出的不是態度問題,而是中國足球在準備層面的落差。王鈺棟的爆發值得贊嘆,但更值得我們警醒的是:中國隊不能只有王鈺棟。
如果沒有系統化的信息支持,沒有對對手特點的清晰認知,中國隊很可能面對強敵時過于膽怯,面對弱隊時又盲目樂觀。與其賽后感嘆“沒想到”,不如提前建立起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。唯有如此,中國足球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,而不是一再為本可避免的遺憾付出代價。